您在這裡

前瞻計畫別搞錯 人才素養才根本

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

日前行政院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一共提出了五大項目,其中,和過去其他重大國家計劃不同的是,在數位建設中的第五項主軸中,納入「人才建設」;我們肯定此一思維,但欲達成計畫中所謂「創新國民教育環境」的目的,應進一步加強培養國民對於數位內容的理解和判讀能力。

我們仔細檢視該計畫的目標與預期效應後,發現其中「推動資訊教育及數位學習創新應用」,主要著重於布建和提升教育現場資訊學習硬體環境,但卻對學童如何去理解數位內容並未多著墨。我們認為,教導學童使用數位工具固然重要,但若未強調資訊教育與數位學習,預期十年後,網路霸凌、兒童網路安全所衍生的問題會只增不減。原因在於,台灣傳媒密度不但是全世界前幾名,且近年來網路上資訊爆量增加,在國民對於資訊缺乏判斷能力下,使得許多社會問題衍伸自網路。

尤其,若我們僅訓練出一群很會查找與接收資訊的孩童,卻不教導他們識讀能力時,這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結果;不但孩童無法理解資訊內容,且不知道群己之界線,更遑論擁有創造與發想能力,造成這些俗稱的國家軟實力,根本不可能有效紮根。

媒改工作者的反思—談房思琪事件

文/王怡蓁(本會專案企劃)

年輕作家輕生一週以來,媒觀辦公室內部都不斷在討論,我們怎麼看待相關報導?一個禮拜下來,我們並沒有定論。

由於意見分歧,我們還停留在各自闡述自己的想法,無法像過去監督媒體的經驗,馬上啟動監督機制。於是,我們想來談談,從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身份以及監督媒體的觀點,我們是如何看待這件令人遺憾的新聞。

當作家輕生消息在網路上傳開時,辦公室內的女性同仁紛紛表達出難受甚至恐慌的心情。我們各自闡述著身為女性曾遭遇過的負面經驗,男性主管L表示,他沒想到女性同事們的反應會這麼大;對他來說,這件事並非那麼容易能夠感同身受的,儘管試圖理解,試圖傾聽,他仍是難以完全體會。而難以理解的並非L而已,女性同仁身邊的男性親友們雖然感到痛心遺憾,但也表達了類似的想法。在一次次的討論過程中,再次驗證眾多女性同仁在成長經驗中,與「性」相關的經驗都成為束縛規訓自己的羞恥圈,不要說談論「性」了,甚至是不能有性慾的。

台灣到底要甚麼樣的素養教育?

文/陳珮云(本會專案企劃)

上個禮拜「沙威瑪」引發熱烈討論,因為大家描述得繪聲繪影,有那麼一個瞬間還真讓人懷疑起自己一直以來的知識。然而,在這場沙威瑪熱潮之下,有些事情或許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
台灣到底要甚麼樣的素養教育
批踢踢實業坊(PTT)八卦版網友將美食沙威瑪擬生物化,引發一連串沙威瑪擬生物化的網路趣味熱潮。(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提供)
是「趣聞」還是「新聞」?

媒體素養納入國家課程 台灣成亞洲先驅

文/楊昭瑾(本會顧問)

美國《時代》雜誌4月初,發表評論,剖析台灣人民擔憂中國網軍對假新聞的影響力,也讓數位政委唐鳳站上對抗假新聞的最前線。唐鳳並提出治本之道,回頭強調「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更應該是107年新課綱的核心課程之一

事實上,台灣也是亞洲第一個從國家教育高度,將媒體素養教育引入學校課程的國家。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即指出:在民主自由社會,如何使全民正確解讀媒體訊息,是很重要的工作。
雖然台灣是亞洲最開放的社會之一,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年度新聞自由指數榜上,更是亞洲的第一名。這也是無國界記者組織,選擇台灣為新亞洲總部地點的主要原因。但《時代》雜誌指出,台灣作為一個沒有外交承認的自治國家,生活在具有強大網軍能力的敵對中國鄰居的陰影下,長期以來一直擔憂媒體染紅,害怕中國通過心理戰來試圖煽動輿論,削弱對台灣民主制度的信任。
尤其,現今的台灣社會屢屢出現角力衝突的議題,例如年金改革、服貿、課綱微調、一例一休、核食、同婚等等,透過媒體放大衝突、及社群媒體製造假新聞的惡習,越演越烈,讓老百姓一再飽受折磨。

馮建三觀點:說說「假新聞」

文/馮建三(本會董事、政大新聞系教授、媒體改造學社理事長)

早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新聞記者》月刊就開始注意、蒐集並評論年度「十大假新聞」,至今已有十六年。到了去(2016)年7月,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顯示假新聞通過網路的流傳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困擾,愈來愈大。

依照常見的看法,中國政府威權強大,誰還敢杜撰、編造或流傳「假新聞」?「嚴官府,出厚賊」是一個重要原因。在生產工具私有、甚至法律上由黨官持有的商業社會,無論怎麼管制,都有人試圖以假亂真,從中牟利。因此張濤甫教授發現,刊登這些假新聞的中國報紙,66.7%來自競爭激烈的商業報紙(在中國一般稱作是「都市報」),但只有3.3%出自並無牟利壓力的刊物(「機關報」)。

中國早就盡力想要糾正假新聞,但外界毫無所悉。一直要等到去年十一月川普(Trump, Donald)當選美國總統,而特別是今年2月,他說,「一切不利他的報導都是假新聞」之後,亞洲也有了川普的假新聞效應。

我們給孩子看什麼樣的電視內容?

文/陳亭妘(本會專案企劃)

過幾天就是兒童節了,這個專屬於國家未來棟樑的日子,孩子們的開心固然重要,但是或許也在提醒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孩子們的情況;尤其是每天所接觸的大眾媒體,在對孩子們的身心與智識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近年來許多研究中發現,兒童是收看電視族群中最主要的客群,但是我們這些「大人」們,您真的有在關心您的孩子,在節目中接收到的是甚麼樣的資訊嗎?

第三方查核真的是打擊假新聞的解方嗎?

文/王怡蓁(本會專案企劃)

假新聞已經不是新玩意,也並非現在才產生。假新聞在新聞傳播學界不斷被探討,只是在目前的科技傳播生態中,成為更棘手的問題。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也指出假新聞會危害民主,而假新聞在美國總統選舉後更是熱門話題,原因在於對兩方陣營的造假新聞不斷,以及川普上台後,數度指控自由派媒體(如CNN、紐約時報)造假。

在傳播學界,新聞的信、效度與偏誤(bias)不斷被討論,在網路興起後,資訊的素養也成為學者關心的重點。但是造假不只是新時代的問題,同樣適用在舊媒體上,現在的政治人物一樣開空頭支票,公然說謊。只是在新媒體上,這些謊言更加快速地被散布出去。

因此,什麼是假新聞呢?何謂真?又何謂假?全世界都在尋找一個定義,從國外內的媒體報導、Facebook與Google攜手應戰以及政府提出對於假新聞的因應措施,可以發現大眾對於假新聞的重視程度。因此,我們必須回頭先界定假新聞到底是什麼?

318三周年,直播浪潮起

文/音地大地(太陽花運動時「大腸花論壇」發起人與主持人。)

三一八佔領立法院行動,不但是台灣第一場有公民媒體長期參與的抗爭運動,公民媒體、社群媒體與資訊科技更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從318首日在濟南路的晚會開始,到立法院周邊搭滿舞台、330晚會、410退場晚會以及大腸花垃圾話論壇(備註),甚至是佈滿整個會場的網路直播,都讓這場運動成了台灣第一場可以不靠傳統媒體的報導,民眾就能直接且完整看到現場狀況的運動。

太陽花期間一股「人人都可以是媒體」的運動使命感,也在退場後成為一種現象流傳下來,產生「以直播來投入運動」的方式,大家開始習慣透過直播影音去看抗爭現場或靜態的座談活動。工具的改變更造成戰術與行動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觀察到,318後的許多抗爭行動,發起者除了在私下串連參與群眾之外,也會聯絡一到數名直播主一同前往,在事發的第一時間同時開直播,讓行動不再因為媒體不知道或不想報導而無人知曉,大大提升抗爭活動的能見度與討論度;很多時候網友們是因為看了正在發生的直播現場,才動身前往支援,最具代表性的行動就是剛結束判決的「烏來擋車案」,黑島青成員魏揚、賴品妤、陳威仲等八人前往烏來山路上阻擋張志軍的座車,在行動當下,網友就能透過臉書看到現場的直播影像,支援行動或網路論戰也以此為中心擴散,讓傳統媒體無法忽視而不報導,這都是與過往政治抗爭行動截然不同的發展型態。

台灣媒體真的可以用一個「爛」字做結嗎?

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葉大瑋(本會執行秘書)

這星期最吸引大眾眼球的應該就是女模命案急轉直下的新聞吧!原本被媒體報導,言之鑿鑿的「涉案人」不但變成了「涉案低度關係人」外,而先前不少前往該「涉案人」臉書留言的網友,竟開始自保而刪除留言。

最荒謬的是,原本推波助瀾帶風向的媒體,「似乎」非常負責、也十分貼心,在劇情急轉直下的第一時間,還教導網友如何自救,即在兩萬筆的留言大海中,搜尋到自己的留言並刪除,媒體如同帶頭圍事的角頭,突然發現自己打錯人,紛紛告訴一起圍事的鄉民,如何安全撤離,平安無事,但是,真的只是如此嗎?


刪除臉書留言教學新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