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活下去:映演比率能救國片嗎?

文/鄭人豪(本會專案企劃)

上週日(4月9日)媒觀在閱樂書店舉辦了「媒觀講堂-我要活下去:映演比率能救國片嗎?」座談活動,這也是本年度「媒觀講堂」探討影視產業問題的第一場。之所以將今年「媒觀講堂」主題設定在對於影視產業政策的討論,一方面由於媒觀長期以來持續的關心台灣媒體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影視產業對於現代國家來說更是包含了文化與經濟發展意義的重要領域,相對來說,台灣影視產業發展的疲弱蘊含著諸多的問題,更突顯出討論的重要性。

數月來,由野薑花公民協會發起的國片映演比率線上聯署,藉此倡議設立國片映演比率以保障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空間,也引起了不少的討論。因此,這次座談的主題我們首先將目光聚焦在映演通路的層面,邀集國片商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威秀影城行銷經理李光爵、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長陳雪梨,以及長期投入產業政策相關研究的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台灣該不該在影院設立一定的天數或場次的映演比率,以及映演比率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果。

一直以來,媒觀講堂舉辦的宗旨即在於創造一個各方溝通、討論和對話的平台。我們始終認為不論是民間組織的政策倡議,亦或是政府實際在研擬和推行政策,溝通和討論是相當重要的環節。而所謂的溝通便是從不同角度切入、討論特定的政策主張,藉由反覆檢視與驗證,以釐清特定政策主張的相關問題。因此在規劃邀請與談來賓時,我們著重於邀請針對政策主張存在不同立場,代表不同工作位置的來賓參與,而這也是我們這次講座邀請片商、戲院、倡議團體以及學者專家的判斷標準。


講者王師談映演比率與國片

當然,這樣的討論要能夠產生出共識,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在週日的座談中諸位與談人的意見、主張也的確存在著諸多的矛盾。但在這之中也並非完全沒有交集,故我希望嘗試釐清出當日諸位與談人意見的交集與矛盾之處,以利後續針對映演比率政策的相關討論。

無論是王師或是李光爵,皆很實際的從發行、映演第一線的產業評估,提出對於映演比率的擔憂,而這樣的擔憂,主要來自於對國片製作的質與量,是不是能夠匹配實施映演比率後所提供的放映空間的疑慮。另一方面,隨著數位影音平台的崛起,全球電影票房呈現衰退的趨勢,如王師所言,去年金馬獎大放異彩的兩部國片《再見瓦城》與《一路順風》透過威視這樣有通路支持的片商發行,全台灣超過四十家影院上映,票房成績卻相當慘澹。映演比率是不是真能達到振興台灣電影產業的效果,也被兩位打上大大的問號。

當然就現況而言,國片的票房和發行數量,較鄰近的香港、韓國、中國和日本等地皆低上許多的情況,似乎印證了上述的說法!國片沒有足夠的質與量,冒然的執行國片映演比率,反而造成各方皆輸的局面。但孰為因,孰為果仍是有待釐清的問題,而關鍵就在於,如同馮建三所言是否映演比率所提升的放映機會,是不是能夠促國片的投資、製作與行銷宣傳,藉此提升國片的質與量以及票房的成績。而這也是能夠進行後續討論之處,相信亦會是文化部若要針對映演比率,進行政策評估的關鍵所在。

如同陳雪梨以棒球場與球員,比喻國片與放映機會之間的關係,認為國片需要主場,也就是透過映演比率替國片撐出生存、發展的空間,激起了一波對於「主場」的討論,也能看出對於「主場」想像的不同。從李光爵與王師的談話中,可以看到藝術與商業的分野,而這是在陳雪梨對於映演比率的倡議論述中看不到的。王師與李光爵紛紛提倡在全台推廣光點華山、光點台北,這樣獨立藝術放映的影院,擔負推廣台灣電影的任務;相對來說,商業經營的影城,應該回歸到觀眾要什麼,戲院給什麼的市場運作。


左起為講者李光爵、陳雪梨、馮建三。

顯然與談的諸位來賓皆不反對為台灣電影建立起一定的「主場」,但小型的獨立影院是不是能夠撐得出國片的「主場」,亦或是這樣的「主場」是否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藝術與商業分流的基礎之上,也是需要再進一步釐清的地方。例如,相對於影片的出品方、製作方,對於存在許多獨立片商的台灣電影發行業來說,發行國片的獨立片商可能可以藉由在商業院線中要求國片的映演比率,而從中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這是否也意味著未獲大型片商青睞的國片,在院線能有更多的機會,是可以再思考的問題。

當然,前述的這些分析,雖然可以看出諸位與談人意見一定的交集,但也顯示出當日的討論仍存在著許多模糊之處。而這樣的模糊很大程度來自於文化部,甚至未有對於國片映演比率,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的評估與規劃,這使得許多的表述僅能在產業現況與政策倡議,兩個不同頻率裡打轉。因此,我們期待至少未來在民間的討論,能夠勾勒出我們的電影產業的保障,與扶植政策的圖像,促使宣示要厚植台灣文化的蔡英文政府能有積極的作為。

(本文亦刊載於風傳媒專欄)台灣媒觀》我要活下去:映演比率能救國片嗎?

分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