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立報]以色列媒體為何偏頗報導

【編譯於家寧整理報導】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台拉維夫大學媒體研究學者丹尼爾.鐸爾在英國發行新書「壓抑罪惡感:以色列媒體在重新佔領約旦河西岸中扮演的角色」。書中,鐸爾認為以色列媒體希望揮去對國家的羞恥感,造成對巴勒斯坦衝突的偏頗報導。
過去5年,以色列面對相當艱困的挑戰。自從大衛營與巴勒斯坦人的和平談判破局,以色列本土和佔領區都持續爆發武裝衝突,流血事件成為雙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年夏天,因為總理夏隆決定退出加薩走廊,將駐軍及屯墾區的居民都從佔領區撤離,使得以色列內部意見分歧,紛爭不斷。這些問題對於以色列媒體也是一大挑戰,而他們的表現似乎很難令人滿意。

不同報社竟有同一立場

以色列主要有3家大報:右翼的Ma'ariv報,代表主流意見的Yediot報,左派的Ha'aretz報,但是在2001年,這三家報紙似乎一致採取愛國立場。長期以來報紙很少報導以色列方面的暴力行為,而以色列在佔領區上破壞人權的罪行也都被主流媒體壓制淡化處理。

這個現象似乎符合所謂「製造共識」理論:媒體企業在本質上就會偏向政府的官方立場。但曾擔任報社編輯的鐸爾,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他認為以色列的新聞媒體儘管帶有明顯的偏見,卻並沒有要創造出單一公眾意見的企圖。「以色列媒體並不是要單一的訊息傳達給讀者」,鐸爾表示,「舉例來說,Ma'ariv報全力擁護政府決策,Yediot報的立場卻是認為政府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Ha'aretz報關注的對象是理想幻滅的以色列自由派知識份子,認為巴勒斯坦人在大衛營拒絕了以色列提出的『慷慨的條件』,而左派的政治理念需要全盤重新思考。這可不是『製造共識』的單一訊息。」

「不過這些媒體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覺得,國際社會一致認為以巴之間的僵局該怪以色列,但實際上一切都是巴勒斯坦人的錯。想推卸這層被加諸我們身上的罪惡感的衝動,是以色列媒體和視聽人所共有的特點。」鐸爾的主要論點,就是罪惡感和想壓抑罪惡感的心理,成為以色列人身分認同和媒體表現中的關鍵因素。

異議族群不該噤聲

鐸爾表示,媒體在建構以色列人身分認同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在其他國家也常見,「所有的報紙都在試圖接近他們想像中的讀者群,並且反映出他們對自己本來就固有的看法。從這個層次來看,主流報紙和異議報紙可以說是完全相同,他們只是反映出不同群體的認同。在19世紀的英國,勞工階級報紙擁有非常輝煌的歷史,反映出社會對勞工身分共同的認同。在倫敦爆炸案發生後﹐我剛好身在英國﹐我很驚訝許多人立刻表現出建立在對德國的二戰回憶上的國家認同﹕鎮定、勇氣、不慌不亂﹐『這就是我們。』在英國這樣的國家﹐有很強的異議族群、不時質疑政府作為﹐而這些異議份子的身分認同也能夠表現在像衛報或是獨立報這樣的媒體上。」

反觀以色列的情形﹐儘管各家報紙立場迥異﹐卻沒有哪個報社曾嚴正質疑過以色列重新佔據約旦河西岸的行動。此外﹐儘管「以色列人在大衛營談判時提供巴勒斯坦人非常優厚的議和條件」的說法﹐把以巴糾紛的責任推到巴勒斯坦人頭上﹐長久以來也沒有一家報紙反駁。

在鐸爾看來﹐這些媒體並非站在同一陣線﹐但「細微的區別在外人看來也許並不重要﹐但是當你仔細觀察時卻會發現這些小節正是關鍵所在。如果你宣稱各報的主編都共謀要『製造共識』﹐這只會激怒他們﹐因為這並不是事實。跟一位主編說『政府告訴你的都是謊言﹐你上了當』比說『你是政府的走狗』要來得容易﹐也更有道理。」

鐸爾認為主要製造偏見、護衛虛構的身分認同的人就是報紙編輯。要讓一篇報導失去意義,其實連刪改都用不著,只要放在不顯眼處就好了。鐸爾的書中舉出許多例子:在2004年4月以色列軍隊摧毀了巴勒斯坦難民在葉寧鎮(Jenin)的難民營後, Ha'aretz報的記者阿蜜拉.哈斯從當地傳回來令人心寒的報導,卻被編輯放到不起眼的版面上。相反地,頭版則告訴讀者,哈斯在葉寧所做的採訪證明了巴勒斯坦方面對這場戰事的宣傳「激起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的仇恨。」這扭曲了哈斯報導的本意。

另外,「在Yediot報裡,最資深的兩位記者尤亞夫.黎墨和納胡姆.巴尼爾曾引用高階軍官的話,表示暗殺巴勒斯坦地方領袖的行為,讓原本非激進派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Fatah)也屈服於民意的壓力,開始採用自殺炸彈攻擊。這是非常關鍵的資訊,但是編輯把他們的報導壓了下來。多數人通常只看頭條,所以頭條以外的新聞等於不存在。」

鐸爾認為記者也會有偏見,「但是他們更接近現場,較不在意自身地位,也較不認為他們身負型塑輿論和社會認同的任務。而且他們分布在各個領域裡,所以即使軍事記者只能反映軍方的想法,國際關係的記者也只能反映外交部的想法,仍然能夠反映出各種意見。各家報紙都努力壓下立場不符的資訊,即使來自報社裡最受敬重的記者也不例外。」

鐸爾參加了一個聯合監督計畫,由以色列的Keshev和巴勒斯坦的Miftah兩媒體監督團體組成。「我們把一切出版或廣播的內容都紀錄下來再加以分析,當我們和不同媒體的記者單獨見面時,就會給他們一些意見。我們主要努力想要推動的改革,就是希望編輯能夠如實反映記者採訪的內容。兩個監督團體獨立運作,因為每個社會的問題都不相同,但是所有的以色列新聞報導都會翻成阿拉伯文,反之亦然。兩邊分別監督各自的媒體是非常有益的,而因為這是一個聯合計劃,所以我們可以告訴以色列的記者他們巴勒斯坦的同行也在自我檢討,而巴勒斯坦的監督團體也可以這麼告訴他們的記者。在計畫進行到後來時,我們希望能夠有聯合的工作和討論會議。不過歐盟提供的經費已經快要見底,我們必須募集更多資金才能生存下去。」

對於接收新聞的以色列人,他提議用「責任」的概念來取代罪惡感。「我們不能用『以色列人是以巴衝突的罪魁禍首』這個概念為中心,來建構以色列人的身分認同。一旦我們拋開罪惡感,那麼我們就能比較容易說服大眾。以色列媒體對於以巴紛爭的報導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所有的媒體,不管是以色列、巴勒斯坦還是國際性的機構,都一直在尋找應該怪罪的人。如果這個情形持續下去,我們只能不停地傷害對方,以及給對方傷害。」

本文來源:[url=http://www.lihpao.com/]台灣立報[/url]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