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找到優質節目

為鼓勵電視業者提升節目製播品質、提供兒少更好的觀看節目環境,同時也有鑑於台灣兒少缺乏豐富的本土影視節目,本會自民國90年起自發性地辦理「國人自製兒童及少年優質節目評選」,針對每年最新製播超過4集或一個月的兒少節目,由專家、學者、學校教師、家長、兒少閱聽眾、NGO組織⋯⋯等領域的評審小組共同進行評選作業,並針對年度最優秀之「五星獎」節目進行表揚、介紹與推薦。您可以在這裡認識並挑選適當節目,下載專屬節目表參考。

52.【影視類】ila!跟土地學做飯

13-15歲, 16-18歲 | 製作人:楊晴琇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3) ‧ 2023 第23屆

節目團隊專訪—從土地出發,造訪部落的靈魂料理

–由志工記者 胡源馨 報導

《ila!跟土地學做飯》入圍第58屆電視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獎」,十三個不同背景的美食家完美結合了十三個不同部落的特色食材,打造出有別於吃喝玩樂的節目,希望帶觀眾開啟心靈體驗,尋找在地料理之旅。

節目官網上的介紹寫道:「它不只是一個美食節目,而是一趟尋找味道的旅行。」 製作人楊晴琇談到當初為何會想製作這個節目,是因為她觀察到台灣並沒有類似的節目,多數的旅遊節目都比較以觀光為導向,介紹觀眾兩天一夜包吃包住的行程,很少以食材及土地為主軸。

楊晴琇說明,第一季節目中的內容還是有些微壓過了食材本身的風采,因此第二季調整為完全以食材及土地的連結為節目核心,將節目包裝為「不能被遺忘的味道」,呈現部落的靈魂。同時找來跨族群、跨語言的來賓體驗部落飲食,透過身分、職業、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有機會能翻開部落料理的新一頁篇章。

被節目找回的味道之一,是小林村大武壠族的柴燒年糕、雞角刺食材。它們是部落裡世代傳承的家族味道,不幸的是,2009年8月8日的「八八風災」帶來一場大豪雨導致滅村,會做這道料理的人離開人世了,雞角刺食材被埋進土裡,柴燒的炊煙從此不再升起。過去民眾對小林村的印象就是可憐、家破人亡或沒有未來,然而透過節目喚起當代小林人的記憶,讓觀眾看見小林村的故事與記憶中的的味道。

拍攝節目時,部落的耆老或居民會親自帶著主持人穿著裝備下水捕魚,也會戴上手套帽子到戶外採集野菜,背起行囊上山砍柴或尋找適合的食材。楊晴琇說,如果仔細觀察每個部落的耆老,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採集和捕撈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提醒主持人要有永續的觀念,太小或懷孕的母魚不能抓,路邊生長的野菜也須珍惜。

此外,隨著收集完食材,就由耆老與居民擔任大廚,主持人則是利用當地的食材跟現有的香料進行搭配,考驗主持人對於食材的認識與掌握程度,最後做出創意料理。事實上,節目也想傳達饋贈及分享的概念:來到部落接受熱情的招待,賓客也必須做出回饋及付出,禮尚往來便是隱含在節目其中的意義。

關於第三季的規劃,楊晴琇說,如果有機會,期望可以加入大學生的觀點,讓大學生跟土地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另外,節目也想深入探究南島文化,因為台灣就位居很重要的南島文化地理位置,然而大多台灣人卻鮮少瞭解,反倒對於西方歐美文化相當熟悉,因此希望帶領觀眾認識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東南亞地區文化。《ila!跟土地學做飯》是一個以視覺滿足觀眾的胃,同時也能提供心靈富足的優良節目,在全球力行資源回收再利用、友善土地的這個年代,該節目原汁原味地呈現原住民部落的永續生活方式。

節目簡介

ila,是魯凱族語中『走吧』的意思,就好比英文中的『Let’s Go』,是好友間彼此會使用的語言;我們以ila來做為節目名稱的起心動念就是在於ila具有一種一起行動的精神象徵,希望透過節目內容的傳遞,鼓勵國人呼朋引伴,一起用世界的角度,品味臺灣部落的人事物。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